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空军部队,尤其是空军航空兵运输机部队中,几乎没有不知道秦桂芳的,她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当时人们称之为中国女飞行员一号。
唱着田汉的歌走进武汉空军预科总队
秦桂芳祖籍广东原番禺县南岗乡,1933年春生于广州,后曾两度随父母到香港读书。追求进步的她在15岁时就加入新民主义青年团。在香港期间,秦桂芳学会了爱国作曲家田汉创作的《再会吧,香港》,这首歌当时在香港非常流行,老师、学生都爱唱,秦桂芳更是如此。1950年8月,她就是唱着这首歌进入广州市执信女中读书。不久她又唱着这首歌参军来到武汉的空军预科总队。1951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招收女飞行员,秦桂芳有幸入选,她也是唱着这首歌于当年春天来到东北牡丹江的空军第七航校,编入第二期丁班,成为14名女飞行员中最小的一员。
在冰天雪地的牡丹江海浪机场,秦桂芳与同伴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学习飞行生活。“妇女能把飞机开上天吗?”当时在一些人中是有怀疑的,连她们自己的脑子里也存在一个大问号。秦桂芳与同伴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学习、苦练。当时没有地面训练设备,她就抓紧时间练习各种飞行动作,星期天放假也不休息,与同伴坐在地上手拉手、脚蹬脚,一来一去互相纠正“拉杆”、“蹬舵”的动作,或是一个人利用扫把、凳子来练习拉杆、蹬舵,就是晚上睡觉也脚蹬床架练习,有时站在不同高处练习目测;站在飞跑的车上看地面的变化;晚上睡在被窝里也比画着飞行动作。飞行时只要有可能,秦桂芳就找机会上飞机给别人“压座”,观摩别人的动作,飞行后与同伴讲评,对飞行中的不足之处从不放过,都要追根究源找原因。就这样,秦桂芳凭着勇敢、毅力、信心和决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步成长起来。经过8个月的勤奋学习,秦桂芳以全部学员中考试第一名毕业。航校毕业后她来到空军航空兵运输机部队,这一年她才18岁。从此,这位来自香港的女青年在蓝天刻画出了一条条色彩斑斓的航迹。
毛主席亲切接见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
1952年3月8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天上午,朱德总司令、邓颖超大姐等中央领导和首都各界代表共7000多人,还有50多个驻华使节和大使夫人等来到北京西郊机场,观看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11时45分,随着三颗绿色信号弹升空,秦桂芳与其他女飞行员分别启动飞机滑向跑道。由于秦桂芳飞行技术精湛,领导安排她作为机长驾最后一架飞机压阵,这是因为在最后要保持好队形相对困难些。6架里-2型飞机一架跟着一架起飞,向东经卢沟桥、三河、通县飞去,接着转回来以单机跟进的严整队形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这时正在中南海办公的毛泽东主席走出办公室,大手一挥,高兴地对在场的几位领导说:“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正从我们头上飞过。”飞行结束后,朱总司令等领导人在机场接见了秦桂芳等女飞行员。他说:“女飞行员是新中国的骄傲,是解放了的新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听到朱德总司令的赞扬,秦桂芳和其他姐妹们觉得光荣和骄傲。是啊,这是新中国开天辟地的事情。秦桂芳与其他姐妹沉浸在飞行成功后的欢乐气氛中,而毛主席的接见更是把她们的幸福快乐推向高潮。
当月24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颐年堂亲切接见了14位女飞行员。谈笑间,毛主席问在场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她们都成器了吗?”刘亚楼回答说:“都成器了,能够独立执行飞行任务了。”毛主席频频点头表示满意,并语重心长地说:“要把她们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训练成表演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秦桂芳至今都找不出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毛主席的形象和气质,她说:“我们都很激动,每个人眼里都含着泪,能这么近距离地看到主席,我们无比幸福,掌声、掌声还是掌声,也许只能用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刻苦训练,练就过硬本领
十几年的飞行生涯里,秦桂芳抓紧点滴时间刻苦钻研飞行技术,在她所记的十几个笔记本里,记录了飞行中的体会。她尤其注意从难从严苦练过硬本领,如在条件比较好的机场飞行,其他人不注意滑跑时间和距离,她却反复琢磨各种条件下的数据,即使是误差只有几秒钟也要找原因。她认为作为飞行员,要做到随时能走,到处能飞,就必须把情况想得更复杂,把困难想得更严重,多练几手硬功夫。在飞行部队,秦桂芳是同批女飞行员中第一个单独执行任务并担负战备值班工作的。她经常执行艰难险重任务,从没有发生飞行等级差错事故,保证了安全,圆满完成了各项空运任务。秦桂芳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成为四种气象飞行的全天候飞行员。那时我国的机场多数无夜航灯光,领导决定挑选6名女飞行员师从两航起义老飞行员潘国定学习无灯光夜航着陆,秦桂芳就是其中之一。在规定的时间里,她很快掌握了要领,第一个放单飞,以后又第一个成为了夜间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教员。 哪里有难,她都争着去
每当有救灾飞行,秦桂芳总是争着要去,总想为抢救国家财产、挽救人民生命亲自做一些事。1958年除夕,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一个钢铁厂高炉爆炸,救灾部门决定调集大量氧气瓶到乌兰浩特进行抢救。秦桂芳和另一位女飞行员分别带一个机组驾驶里-2型飞机,年初一刚过4个小时就起飞了,在天亮前赶到了包头机场,把抢救人员接到乌兰浩特,接着飞到锦州装载抢救用的氧气瓶向乌兰浩特飞去。乌兰浩特机场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几乎报废了的机场,不要说通信导航设备,就连份气象资料也得不到,但她们以高超的飞行技术,在无地面人员指挥下,一天数次安全降落。这一天她们飞行了十几小时,转战四个机场,疲劳、兴奋交织在一起,尽管已是隆冬,但汗珠却布满脸上。像这样的救灾飞行,在航空兵运输部队年年都有,并且任务总是来的突然,但只要秦桂芳在场,她都争着去,并且次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我的心一直在飞 秦桂芳热爱飞行事业,她和其他姐妹一样,没有一个不把自己的空中生活看作是自己的骄傲,为在祖国的天空里飞行而感到最大的幸福,她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
然而就在秦桂芳尽情翱翔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无情地折断了她的翅膀。1968年春,已是副大队长、安全飞行17年、累计在蓝天翱翔4000多小时、为祖国飞行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她,因为有“海外关系”,被迫告别了她无限眷恋的蓝天。
告别蓝天后的秦桂芳来到了空军二航校,拿起了教鞭。停飞是秦桂芳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但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这位有着中国女飞行员一号之称的飞行员依然保持着战斗的豪情,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养女飞行员的教育事业中,除在飞行部队亲手带出第二、三批女飞行员外,秦桂芳又在学校教育出第四、五批女飞行员。每当望着自己的学生驾驶飞机翱翔在蓝天,她那颗得到安慰的心便会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快乐,就像当年自己在蓝天飞行一样高兴。
|